十堰市_5个心理学效应,帮助孩子养成自律好习惯_家教须知_淘师家教网_全国连锁
欢迎来到淘师家教网, 请先[登录]  [注册]
十堰市
咨询服务热线 13373812498 上班时间:8:00-22:00
当前位置首页家教须知5个心理学效应,帮助孩子养成自律好习惯
5个心理学效应,帮助孩子养成自律好习惯
来源:网络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1-12-08 09:02:57 点击量:2507

5个心理学效应,帮助孩子养成自律好习惯

蜜蜂网 2021-12-07 09:16

终日抱着手机不停刷?

游戏总是玩不够?

学习起来注意力不集中?

好习惯坚持不住?……


这是孩子天生的“坏毛病”

还是家长没找对方法?

甘小教今天推荐5个心理学效应

帮助孩子学会“自律即自由”




现在的孩子普遍都不够自律,那么作为家长——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学会自律呢?


孩子不自律的原因一定是由多方面引起的,有时候问题也不一定只出在孩子身上,家长应该也要学着从自身出发,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帮助孩子克服不自律的问题。怎么做呢?从5个心理学效应出发——


霍桑效应


改变,从被关注开始。

1924年11月,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(威斯汀豪斯)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,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,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。



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6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,惊奇地发现,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福利(休息时长、供应茶点等),她们的工作效率都会提高。

图片
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,当这6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,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,是试验的对象,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,这种受关注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,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,是值得关注的。

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“霍桑效应”,也正是心理学名词“霍桑效应”的由来。

自律往往是以他律为基础,他律又必须向自律转变。在转变的过程中,他律的形式要发生变化。在孩子的行为中,逐渐淡化指挥者的角色,蜕变为旁观者。我们对孩子的关注,是孩子努力表现好的动力;我们对孩子的尊重,又给予他自主行动的空间。如此,他律才有向自律转变的可能。


超限效应


说教有度,过犹不及。

“都跟你说了100遍,作业要按时完成!”

“你怎么老是这么磨蹭,快点!”

“跟你说多少遍了,你怎么还这么粗心。”

…………

这些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?为啥说了100遍的话,孩子还是不放在心上?其实,有可能你是“栽”在了超限效应上。


“超限效应”是指由于刺激过多、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,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。


大作家马克·吐温就亲身经历过这种“窘境”:

有一天,马克·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。最初,他觉得牧师讲得感人肺腑,准备多捐点钱。


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讲完,他不耐烦了,决定只捐点零钱。

又过了10分钟,还是没有讲完,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。

最后,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,开始向听众募捐时,马克·吐温由于气愤,不仅分文未捐,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。


看完这个小故事,是不是多多少少能找到点自己和孩子的影子?

图片


其实,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对孩子的唠叨与叮嘱过多或过久,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,这样会事与愿违,就像马克·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,反而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。

超限效应反映了几个问题:

1.以自我为中心;
2.没有注意方式、方法;
3.没能注意“度”的把握;
4.没有换位思考。

在家庭教育中,一句话重复100遍不会成为真理,而真理重复100遍却有可能会成为一句废话。

如何避免亲子沟通中的超限效应?

1.亲子沟通中,多考虑对方的感受,让对方也有自由表达的权利。
2.及时学习沟通的新方法,无效,加重的方法停止使用。
3.注意“度”的把握,沟通时注意情景,情绪,与时间的合适度。
4.学会换位思考,不同年龄孩子进行不同的沟通方式。

说教不能太多,批评“战线”也不宜过长。有研究发现,批评发生的最初几分钟,孩子是容易听进去的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孩子会逐渐进入“左耳进右耳出”状态。


这是因为孩子在无意识中开启了“心理屏蔽功能”,以避免大脑加工太多负面情绪和信息。


如此说教无效,也没给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留下一丝空间,他们的自律又从何谈起?


德西效应


不适当的物质奖励,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内驱力。

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,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组有趣的智力难题。


第一阶段,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;


第二阶段,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,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,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;


第三阶段,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,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,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。

结果发现,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。这说明: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,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,仍对解题保持较大的兴趣。


实验证明: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,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德西效应”。

图片

日常的家庭教育用德西效应来理解就是: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还没有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,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是有效的;但当他已经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,一味的物质奖励,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,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目标。

《奖励的惩罚》的作者,也曾分享过外在奖励会消除孩子内驱力的经典例子:


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,在交涉无果后,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,让他们来踢球。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,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。再想让孩子们免费踢球给自己看,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,就再也不来踢球了。

关注淘师家教网微信公众号,互动精彩。

客户服务热线

13373812498

淘师家教网

在线客服
a4881273b2b108095adb62d257080cb1,095c4bf9159811e577fdae17c90c71da